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上,,中国将推动降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门票价格。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降低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门票价格,是刺激旅游业的又一“大举措”,不仅可以促进消费者,促进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国有景区的公益性,而且可以带动景区摆脱对票务经济的过度依赖。
强化公益属性
目前,从景区的角度来看,国有景区占用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等重要资源,在我国旅游产业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的工作报告提到了重点国有景区票价下降的消息,让景区的市场走向市场化或回归公益性,回归到公共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的一位特别研究员杨艳峰在接受《北京商业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公众对公共福利和旅游职能的重视正在增加,原观光的国有景区已经得到了更多的教育、科普和其他公共福利属性。
一些人认为,由于资源禀赋,国有景区在旅游产业中仍然匮乏。近年来,随着公众出行意愿的提高,各种主要的国有景点都承受着巨大的接待压力。通过票价市场化的调整措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有景区之间的排水,可以兼顾不同景点之间的接待量差异。因此,通过减少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带来的公益价值不容忽视,但市场化的调整功能也应具有空间生存的空间。
北京第二外国语研究所教授王兴斌指出,对于基于公共资源的国有景区,其任务之一或其职责之一是满足市民对休闲旅游和文化观光的需要。同时,一些世界遗产国有景区仍保持着较高的票价,100元以上甚至200元至300元的价格并不罕见,这一价格已经超过了一些公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所能承受的水平。因此,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降低国有景区票价的消息发出了一个信号,即在国有景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不应完全市场化,应部分市场化,国有景区不是完整市场经济形式的景区,具体管理模式需要更多的考虑。
游客的数量预计会增加。
事实上,票价的调整也符合当前国家旅游积极性的上升趋势。门票收入的下降似乎是一个"损失",但游客数量将增加,景区产生的消费将相应增加。王兴斌还认为,国家拥有的景区门票下跌的消息也给人们带来了另一个信号,即国有景区应为人们的休闲和娱乐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以增加国家休闲和娱乐消费的参与。
近年来,一些景区使人均收入的比重仍然很高。 我国 2017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25974 元,其中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3396 元,折合月收入 3033 元; 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13432 元,折合月收入 1119 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 7.6% ,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 20.6% ,处于较高水平.. 不仅如此,很多景区在从 3 A 升级或升级为 4 A 、 5 A 的过程中,“涨了,票价也涨了”。 门票景区提供的服务内容没有达到游客的期望,也受到了不少游客的疾病困扰。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指向了大部分景区的单一收入来源,这对门票经济来说太高了。
杨燕峰认为,重点国有景区的利益预期会降低,不仅限制了未来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而且还结合了当前流行的优质旅游理念,降低了景区旅游的门票经济属性,进一步发挥了旅游带动作用。从旅游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当前的旅游发展热潮中,客票经济已不再是一种优势。此前,一家免费的老街文化风景区宣布开放景区门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随后由于游客数量的下降,新闻的业务表现越来越多,在业界看来,景区的声誉难以恢复。由于国家对景区门票问题的高度重视,类似于这样的争议,或者会越来越少。
寻找金钱的多种途径
根据行业,在降低对门票经济的依赖后,景区可以开辟更广阔的发展道路,以释放"削减大门的价格"为分水岭,从国家层面推动国家重点景区探索更多的旅游经营模式,餐饮和与旅游有关的住宿,各种行业,如周边商品,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以杭州西湖为例,从2002年开始,实施了将大多数景区与少量景区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确保西湖景区的日常管理是不完全自由的,另一方面,大部分景区没有收费,确保西湖景区的公共属性。杭州审计局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还指出,自《西湖自由开放和全面保护工程》的实施以来,杭州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已扩大,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达到几十亿。同时,周边产业的经营不仅弥补了门票收入的缺失,而且补充了景区的维护管理成本。
其次,风景区周边的文化产业及其衍生产品可能成为各景区新的业务重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风景名胜区的门票价格多年来与中国同类景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但文庄产品的出现,使这些产品与紫禁城印在游客眼中的新宠儿。据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网店收入近5000万元。此外,故宫其他部门也推出了文庄产品。到2016年年底,故宫博物院的文庄产品总计达9170件,为故宫创造了近10亿元的收入。
然而,王兴斌还强调,回到新闻本身,国有景区的价格是否已经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取决于各地区主管当局如何实施。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有些景点带着太高的门票,可能会成为现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