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莫予毒
排队没什么好写的,其实我想说的是不排队,昨天说了我特别反感某些中国人的两个恶习,随地吐痰和不排队。相信大部分人坐地铁都会有这种感受,你好好的在地铁门停车的位置的两侧排着等着上车,总有人要不排队,直接走到车门中间处,准备直接上车。 我每次看到这些人,总想用我的冷峻的目光杀死他们。有时候我总觉得这是一群无法交流,没有正常思维的人。
有一次我在东直门坐十三号线,那是总站,只要等着,总会有座位的,我老老实实的排着,就看见一个五六年级样子的小男孩,在奶奶或者姥姥的带领下,直接站在门口,好像这是他们家的专车,我想,如果是一群素质很低的人,我跟他们讲上车要排队,好像是对牛弹琴,可你一个学生,难道不知道要排队吗?你受了老师学校那么多年教育,连最基本的社会公德都没有吗?于是我实在忍不住了,我说,你怎么不排队呀?他沉默。我接着说,没人告诉你应该排队吗?他沉默。我看着他奶奶或者姥姥,说,你家大人没告诉过你上车应该排队吗?他奶奶或者姥姥岿然不动。地铁来了,他们在大家的目送下,第一个上了车,满意的抢了个座位,似乎占了天大的便宜。
我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一个人不从小就按照公德要求去做,长大难道不会变成危害社会的人吗?一个家长,这么教育自己的孩子,无异于在毁自己的孩子。“没有受过荼毒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
我见过最长的队伍,是买火车票的队伍,或者说几乎没有队,全围在售票窗口,谁力气大谁就挤进去。
以前医院的挂号窗口,后来的售楼处,现在小学入学面试,统统都在排队。按照先来后到的规则排队还算好的,问题是总有人要插队,要走后门。
在中国,排队就意味着是能力有限,没本事的表现,所以人们不喜欢排队,喜欢加塞儿、活动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从侧面证明自己。
难怪柏扬说,中国人从来都是一个不喜欢排队的民族。尤其是节假日里这句话更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的确是人多车也多,但与中国高速公路上的堵车状况相比较,如果德国的高速公路上遇到塞车,其情形是:所有的车辆都放慢速度,前后保持一二十米的距离,缓缓前行。也没有人往别人前边乱插,因为他们知道,前边有障碍,往前乱钻只会把事情搞坏。但中国人不然,只要有一条缝,他就要钻进去,本来别人还可以走,他一钻,大家都走不了。但对他来说,钻进来,就算都走不了,心里也安然;如果不钻进来,看着别人走,心里就难受。
苏联在解体的那段时期社会动荡,经济极度萧条,商店货架经常是空空荡荡。甚至有些地方连面包都供应不足,去晚了就会因买不到面包而挨饿。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在排着队,后面的没有买到也只是在失望中默默地离去。
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排队呢?对此有人恨铁不成钢地说,不排队是我们国民素质差的表现,是一个改变不了的民族习惯。
梁实秋认为生活习惯是可以改的,他在文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家人告诉我许多敌伪横行霸道的事情,其中之一是在前门火车站票房前面常有一名日本警察手持竹鞭来回巡视,遇到不排队就抢先买票的人,就一声不响高高举起竹鞭飕的一声着着实实地抽在他的背上。挨了一鞭之后,他一声不响地排在队尾了。前门车站的秩序从此改良许多。”
对此事他感想复杂,既对日本人的行为极为愤恨,又对国人的不争感到痛心,不禁叹道:“难道真需要那一条鞭子才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