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梁思成
北京中轴线长达八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中国人喜欢对称的美感。在塑造雕像、营造建筑、规划城市时尤其注意中轴线的设计。
公元582年隋代所建的国都大兴城,是经考古发掘认为最早有明确中轴线的都城。唐代更名为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从太极宫、经皇城、朱雀门,到城门、明德门,有一条笔直的大道贯穿南北。
此后,北宋东京汴梁、辽中京、金中都、元大都到明清的北京城,都有一条穿越全城的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
永定门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永远安定」之意。位于北京城传统中轴线最南端,是老北京外城七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1957年拆除,2004年复建。
前门大街
前门大街是皇帝出城赴天坛、先农坛祭祀的御路。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 建外城后,前门大街成为当时的主要南北街道。明朝中叶,由于商业发达,前门大街两侧出现了鲜鱼口、煤市口、粮食店等集市和街道,成为一条著名的商业街。
正阳门
位于紫禁城的正前方,原名丽正门,俗称「前门」。正阳门牌楼有「国门牌楼」之称,几经毁灭,2008年重建。
中华门
中华门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华门」。1954年被拆除。1976年,。
天安门
初名承天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故宫
自午门至神武门所围成的城阙,为紫禁城,即故宫,1420年建成。
太和门,紫禁城里最大的宫门,也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门。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19年)重建。
太和门后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
过乾清门,为后宫,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
神武门
紫禁城的北门,明朝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
景山
地处北京传统中轴线最高点,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宫苑园林之一。景山的相对高度为45.7米,登上景山,俯瞰北京,古都风貌尽收眼底。
地安门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俗称厚载门,亦称后门。1954年底拆除。
鼓楼 钟楼
这是古代为报时而修的建筑。钟楼初名「齐正楼」,几度毁修。鼓楼以木结构为主,是明清两代向全城击鼓报时之处。
「入山」非遗游学
走过北京的前世今生
「 入山 」
北京·西城区马连道路6号
鼎观大厦601-602室
T: 010 63342208
入山
心生物外
在此相遇,就是为了遇见初心
以初心感知生活本源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一起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