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游景点联盟

【海丝泉州】晋江有座阿拉伯人的祠堂——丁氏宗祠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目前已有20000+泉州人关注我们   

本文共计2526字10图,预计阅读时间需15分钟

丁氏宗祠

寻访一座六百年前阿拉伯人建的祠堂——丁氏宗祠。一路按导航仪指引的道路驶去,却驶入了一个城中村,道路狭窄,民房散乱。导航仪显示目的地还有600米时,面前却出现一条狭窄的小巷,旁边正在河沟清淤,地上撒满污泥,进出小巷的电瓶车、摩托车川流不息。我的车刚驶进一个车头,却发现对方来的电瓶车已将小巷塞满了。只得退出小巷,把车停到旁边一块空地上,下车步行前去参观。

虽说只有600多米,但在城中村曲曲折折的巷道中,寻找丁氏宗祠还是有点困难的。我们一边走,一边问询,丁氏宗祠坐北朝南,前面是个农贸市场,路边停满各式车辆,更让人纳闷的是祠堂大门紧闭。在围墙外徘徊,见低矮的围墙边停着几辆电瓶三轮车,爬上三轮车,正好可以看到院内的建筑。

低矮的围墙与三轮车

祠堂坐北朝南,建筑的平面据说是“回”字形,中间是祭殿,正面前厅,三面辅房。前面是一方水池,有点像孔庙的泮池,池中长满浮萍,绿茵茵一片。池塘北面便是祠堂的前厅,那是一幢典型的硬山式燕尾脊闽南风格的建筑。伸出相机镜头将房屋拉近来照,勉强能看得清门前东西。门头那块“丁氏宗祠”匾额因横梁挡着,只能看到下面一条边。门前两根圆形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派衍金阊二千石敬承祖惠;门迎宝盖廿七都宏启人文。对联中的“金阊”指苏州,如今苏州仍有金阊区。“二千石”是官秩,汉代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就是两千石,其下是比二千石。“二千石”官秩相当于州府长官。“宝盖”是石狮市的一座山,位于泉州湾南岸,山上建有姑嫂塔。宝盖山离陈埭镇很近。“廿七都”,“都”为古代区划地方的单位名称,“廿七都”即陈埭古区划名。上联说,丁氏从苏州迁徙而来,先祖曾当过州府级的官员;下联说,陈埭地处宝盖山下的廿七都,丁氏由此繁衍生息。

柱联与门联

再看,两扇紧闭的大门上贴着一副“洛水家声远;文山世泽长”,这是一副祠堂常用门联,只是开头两个字有变化。“洛水”是黄河支流,在洛阳入黄河;“文山”是“文山里”据《丁氏宗谱》记载,丁氏一世祖节斋公在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自姑苏来泉州经商,卜居泉州文山里,元末明初“色目人”(元代时对来自中西亚各民族的统称)受到汉人的排斥和杀害,三世硕德公举家迁往城南廿七都陈江雁沟里(今陈埭镇)隐居。这副对联说,追溯更远一些,丁氏先祖源于洛阳,发迹于泉州文山里。仔细看,另外还有两副对联,讲的都是丁氏宗祠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美的环境等。

再看前檐下的梁枋,雕梁画栋,炫丽夺目。然而,这些梁枋、雀替却与其他地方古建筑上看到的不一样,似乎带有一些阿拉伯民族的风格。再看,前廊东侧墙上有一方刻在青石板上的诗:

                             洛水宗风庆最长,分支卜筑陈江乡。

                             二千石后宏垂裕,五百年前此发祥。

                             旧说双榕门外植,今仍一塔岭尖望。

                             谱称计部规模远,愧乏涓埃象肯堂。

“计部”,古代官职,明清时改名户部,主管户籍财政。“涓埃”,指微小的溪流和尘埃,这里指微薄的功劳。“肯堂”,语出《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孔传曰:,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况肯构立屋乎?”后以“肯堂肯构”比喻子承父业。这首诗讲的是丁氏先祖由洛水而南迁,其中一个分支迁居泉州陈江乡(即今陈埭镇),有祖辈曾为二千石官。迁至陈埭已五百年了,在此繁衍生息,家业兴旺。传说门前有两棵古榕树,今天仍可望见宝盖山顶的姑嫂塔。宗谱上说,祖辈曾有人担任户部的官职(第十世丁日近于明万历二十八年任南京户部江西主事),可惜离得太遥远了,惭愧的是后辈没有为国立下功勋,以继承先祖宏伟的业绩。

镶嵌在墙上的诗碑

站在电瓶三轮车上拍完照,下到地上一想,刚刚从后面过来时,看见祠堂后面有一道门,且有人出入。于是,返回到祠堂后面,那道门还开着,便走了进去。进去以后发现祠堂后面是一座清真寺。靠着丁氏宗祠围墙立有一排石碑。三块石碑虽然都是1993年复制的,但刻得太浅了,大部分字迹已经分辨不清了。从碑额看,是《丁氏祖墓迁葬碑记》、《重修丁氏宗祠碑记》等。



清真寺与祠堂一墙之隔



复制的三块碑刻

庭院前面有一道古典式门楼,回头看,门楣挂着“清真寺”匾额,原来这是清真寺的前门。门前立有三块石碑,、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丁氏祠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以及晋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丁氏祠堂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清真寺前门

文物保护碑刻

回到清真寺内,院中有棵高大的榕树,树下立有一块石碑,上刻“友谊长青树”,,下款“晋江县陈埭镇人民政府一九九一年三月立”。这棵榕树还有一段故事:1991年3月,。,及阿拉伯国家的驻华大使,在遥远的中国东南方见到了这么多的阿拉伯后裔时非常激动,当场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亲手种下象征中外友谊的“长青树”。1994年2月,,迪安博士再次率领来自18个国家近80位学者到陈埭参观丁氏宗祠,进行了主麻日礼拜。叙利亚国家文物总局局长苏尔坦·穆阿欣博士亦于2001年到陈埭参观丁氏宗祠及回族史陈列馆。这棵枝叶茂盛的友谊长青树,一次又一次地迎来了参观考察丁氏宗祠的中外来宾。



阿拉伯友人栽下的友谊长青树



友谊长青树碑

有资料介绍,晋江陈埭现有丁氏后裔2万余人,更多的丁氏后裔则分散在世界各地,总人数约为3万人,其中最多的是菲律宾,现菲律宾成立有“菲律宾聚书丁氏宗亲会”和“旅菲晋江陈埭同乡会”两个以陈埭丁氏族人为主体的华人社团组织。现在晋江丁氏宗祠常有海外宗亲前来寻根问祖,祭典祖宗。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便是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编辑:啊凯(kekf88) 来源:晚霞客  

征        稿


为了把泉州(qzmsbt)做得更好,增加她的原创性内容及信息的权威性,让我们更周到地为广大泉州网友服务,提供更新更好的内容,泉州(qzmsbt)从即日起面向大众诚征好稿。


1.题材 以泉州文化、泉州美食、泉州民俗、泉州旅游等有关于泉州的方方面面为主,一篇游记、一篇随想等也可;

2.形式 可以是原创,也可以是转载。
原创:由自己撰写且尚未在媒体上发表的,字数越多越好,配图为佳,WORD格式即可;
转载:转载自其他网站或公众号上的好文,但要注名原作者和出处; 

3.版权
来稿一经采用,版权归泉州(qzmsbt)与作者共同所有,泉州(qzmsbt)公众号有权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申请原创并授权第三方公众号转载用,其他媒体如需采用,请泉州(qzmsbt)联系。作者也不能将文章再投往其他任何媒体或公众号上。

4.稿件要求:
来稿要求文字精练,条理顺畅,思路清晰,图文并茂优先采纳;来稿请用Email发送,为了相互的尊重,请不要一稿多投。请务必注明联系电话,以便我们联系;稿件采用后,我们会在一周内回复你,一周内若没收到我们的答复,可另投他处。 


5.投稿专用信箱 

kekf@qq.com 

猜你喜欢▼▼▼

【海丝泉州】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

【海丝泉州】世界上最早的灯塔——泉州石湖村六胜塔

【海丝泉州】到南安市水头镇很多次,却始终没有去过郑成功陵墓

【海丝泉州】位于磁灶镇苏垵村的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墓


免责声明

本平台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取需要的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泉州500人交流群

备注进群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